科学立法的立法理念最早见于党的十七大报告,与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中的科学精神相契合,符合立法工作的基本特点。
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,就法院工作广泛听取意见、凝聚共识。配合推进民事强制执行立法,向着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迈进。
严惩侵害妇女、儿童、老年人权益的犯罪,切实保障妇女、儿童、老年人、残疾人合法权益。各位代表,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的新变革新发展,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、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,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,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司法领域的生动实践。继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,内蒙古、重庆、西藏、甘肃、宁夏等法院依托马背法庭、车载法庭开展巡回审判,畅通司法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。配合国家监察体制改革,完善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。海南法院强化南繁硅谷司法保障,陕西法院建立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基地,甘肃法院设立种子法庭,守护农业芯片。
审理涉网络水军、网络黑公关等案件,严惩散布虚假信息、危害网络生态的犯罪行为,决不允许网络空间沦为法外之地。率先出台人民法院在线诉讼、在线调解、在线运行三大规则,使各类在线司法活动有规可依、规范运行。依法惩治促社会秩序持续向好,2022年受理审查起诉杀人、放火、爆炸、绑架、抢劫、盗窃犯罪为近二十年来最低,人民群众收获实实在在的安全感。
三、坚持司法为民,以能动检察保障民生福祉 牢记人民检察为人民,在办好检察为民实事中践行人民至上。提出再审检察建议1059件,比前五年上升43.5%,采纳率56.9%二、依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 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审结一审商事案件2472.3万件,维护市场秩序,优化法治环境,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广泛应用类案识别推送、智能合约执行等技术,为审判执行工作赋能增效。
我们坚持守正创新、与时俱进,对做好人民法院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:必须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,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,增强四个意识、坚定四个自信、做到两个维护,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的方向前进。先后就科创板、创业板、北交所出台司法保障意见,服务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。
审结破产重整案件2801件,盘活资产3.4万亿元,帮助3285个企业摆脱困境,稳住92.3万名员工就业岗位。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环境资源审判组织体系,中国环境司法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努力教育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,判处未成年人罪犯由2013年的5.6万人减少到2022年的2.8万人。扎实开展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。
出台促进消费30条,严厉整治霸王条款、消费欺诈、预付式消费陷阱等行为,依法保护新零售业态、新个体经济,支持、规范社交电商等多样化经营模式,促进增强消费信心。河北、安徽、湖南法院妥善解决边防战士家庭涉法问题,为保家卫国的边防官兵减少后顾之忧。依法纠正冤错案件写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。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,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,加强司法改革创新实践,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。
一、坚决维护国家安全、社会安定、人民安宁 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,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,五年来审结一审刑事案件590.6万件,判处罪犯776.1万人。审结破坏军事设施、冒充军人招摇撞骗、破坏军婚等涉军犯罪案件2503件。
山东法院以专业法庭促进寿光蔬菜等产业发展。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,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平台,强化以案释法,引导全民增强法治观念,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。
江西法院依法审理三清山巨蟒峰损毁案,对故意损毁自然遗迹的行为予以严惩。在加强失信惩戒的同时,强化守信激励。军事法院贯彻依法治军战略,推进军事行政审判试点。依法从严惩处孙政才等92名原中管干部,对赵正永、孙力军、王立科、傅政华、刘彦平等依法适用终身监禁,对赖小民依法判处并执行死刑,彰显党中央有腐必惩、有贪必肃的坚定决心。促进市场要素资源高效配置。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、雄安新区等地法院队伍建设。
认真落实习近平主席特赦令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特赦决定,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依法裁定特赦罪犯23593人。审理AI陪伴软件侵害人格权案,认定擅自使用他人形象创设虚拟人物构成侵权。
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提供立案、交费、调解、开庭、执行等一网通办服务,司法服务全天候不打烊,群众办事可以全流程掌上办。深化法官员额制改革,落实入额必办案,推动法官员额能进能出、动态调整。
依法服务创新驱动发展。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扎实推进司法为民、公正司法。
全面推进智慧服务、智慧审判、智慧执行、智慧管理,建成全业务网上办理、全流程依法公开、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智慧法院。紧紧依靠党委领导,打赢为期三年的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,2019年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报告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如期实现。依法惩治涉疫犯罪,维护正常防疫秩序,优化调整司法政策。坚定不移从严正风肃纪,加大惩处司法腐败力度,一体推进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。
司法程序质量保持全球领先,为我国营商环境世界排名大幅跃升作出积极贡献。加强产权司法保护,落实平等保护原则,不论国有民营、内资外资、大中小微企业,一律平等对待、一视同仁。
河南、湖北、重庆、陕西、宁夏法院在黄河湿地、丹江、三峡库区、秦岭、贺兰山等建设生态司法修复基地,让受损生态得以修复。在全国法院扎实开展党中央部署的主题教育,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、统一意志、统一行动。
依法审理涉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案件,支持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,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。2018年至2022年,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4.9万件,审结14.5万件,比上一个五年分别上升81.4%和81.5%,制定司法解释114件,发布指导性案例119件,加强对全国法院审判工作监督指导。
审结一审行政案件138.4万件,审查行政非诉执行案件107.4万件,强化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,服务放管服改革和法治政府建设。加强能力建设,提升司法水平。依法惩治合同诈骗、串通投标、虚假破产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。建成全球最大的司法审判信息资源库,围绕社会治理热点形成1317份司法大数据报告。
坚决惩治侵害群众利益的蝇贪、蚁腐,对挪用惠农资金、克扣征地补偿款、贪污危房改造补助等腐败犯罪严惩不贷。对侵犯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案件,加大监督指导力度,对错案一经发现、坚决予以纠正。
2022年一审服判息诉率为89.3%,二审后达98%。五、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坚决贯彻党中央改革部署,实施140项改革举措,推动司法审判和现代科技深度融合,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深刻重塑。
网上保全平台办理保全123万件,标的额达4万亿元,2022年93%的诉前保全48小时内作出裁定。依法服务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。
评论留言